石板水稻生长在牡丹江上游的宁安市渤海镇。石板水稻俗称“石板稻”,因其生长在一万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8万亩火山玄武岩石板上而得名。由于年代久远,枯枝、落叶的腐烂,形成了一层微量元素丰富、土质肥沃的腐殖土。石板地气温高、昼夜温差小、水稻生长快、成熟早、子粒饱满、品质好,加之纯净清洁的镜泊湖水资源充足、矿物质多、水质好和牡丹江“塞北江南”的独特地理环境,更是益于水稻的生长。公司实行人性化的经营理念、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工艺流程生产的“石板牌”大米,具有洁白晶莹、口感柔韧、香味浓郁的独特品质,是享誉海内外的绿色天然保健米。
早在1300多年前,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的府地,是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政权(满族的前身靺鞨),是唐朝的一个藩国。渤海国不断从中原地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,其中农业是渤海国很重视的一项。在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上就明确记载有“卢城之稻”,每年渤海人都要向唐朝进贡渤海石板大米。公元711年,(渤海高王十四年,唐景云二年)渤海国王大祚荣派人到长安(现西安)向朝廷进贡,携带了石板产的大米,武则天食后大加赞赏,说“此米味甘、爽口、适胃”,并奖励了使者。使者回来向大祚荣汇报后大喜,从此鼓励生产石板大米。
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建辽后,明、清、民国等朝代都有石板水稻种植的记载。1646年(清顺治三年),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在现今的石板、江西、上官等地种植水稻,石板大米都做为向朝廷进贡的贡米。民国五年(1916年),朝鲜族人在石板种植水稻非常成功,并传播到宁古塔县内。到民国十九年(1930年)全县耕种水田6000余垧。到日伪统治时期,把大米称为“国米”、“军米”,1931年并下令把石板产的大米全部运送到日本。“八一五”光复后的1945年冬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的张闻天,在宁安制定的第一个政策,就是“没收满拓土地重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”,土改后石板地区农民分得土地后喜笑颜开。